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近日,河北醫科大學藥學院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《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》(中科院二區,影響因子IF=4.4)發表了題為(wei) "A one-stop integrated natural antimicrobial microneedles with anti-inflammatory, pro-angiogenic and long-term moisturizing properties to accelerate diabetic wound healing"的研究性論文。在該論文中,研究人員利用上海騰拔Universal TA質構儀(yi) 用於(yu) 測定抗菌微針的機械性能。
糖尿病潰瘍是糖尿病管理中的一個(ge) 棘手難題,通常會(hui) 導致較高的死亡率和截肢率。為(wei) 克服傳(chuan) 統單一療法的缺陷,我們(men) 開發了一種用於(yu) 聯合抗菌作用的新型微針策略:巧妙地將槲皮素與(yu)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- BB(PDGF-BB)以及八硫酸蔗糖(SOS)整合到微針係統(QPS 微針)中。這種方法能夠穿透生物膜,將槲皮素納米晶體(ti) 和 PDGF-BB 深入輸送到組織中,以對抗微生物感染、減輕炎症並促進血管生成。配套的背襯材料含有 SOS,它能吸收傷(shang) 口滲出液並形成敷料,為(wei) 傷(shang) 口愈合提供濕潤的環境。體(ti) 外傷(shang) 口劃痕實驗表明,將人臍靜脈內(nei) 皮細胞(HUVEC)與(yu) QPS 微針共培養(yang) 48 小時(細胞遷移率為(wei) 90.3 ± 2.51%),相較於(yu) 對照組(細胞遷移率為(wei) 20.2 ± 1.41%),細胞遷移顯著增強。此外,用 QPS 微針對鏈脲佐菌素誘導的糖尿病大鼠傷(shang) 口進行 14 天治療後,傷(shang) 口愈合率達到 96.56 ± 3.44%,遠遠超過未治療對照組僅(jin) 40.34 ± 7.26% 的愈合率。而且,經 QPS 微針治療的傷(shang) 口在皮膚附屬器和新血管形成方麵有顯著增加,這表明其在實現傷(shang) 口愈合方麵具有良好的潛力。這些結果表明,QPS 微針或許可為(wei) 應對糖尿病傷(shang) 口提供顯著的治療益處。
為(wei) 評估載藥量對可溶性微針(DMN)機械性能的影響,進行了質構儀(yi) 壓縮測試。將微針針尖朝上,依次放置在平台上,分別針對載藥和空白的可溶性微針,設置高度為(wei) 600 微米。質構儀(yi) 測試結果顯示,在位移為(wei) 0.4 毫米時,空白微針的抗壓強度增加至 4356 克,而載藥微針強度下降至 3423 克。這些觀察結果意味著藥物摻入對微針的堅固性產(chan) 生了負麵影響。不過,載藥微針仍保留了足以穿透皮膚的強度。此外,光學顯微鏡結果展示了使用質構儀(yi) 在壓縮前和壓縮後微針的形態,顯示僅(jin) 在針尖處發生彎曲,而針體(ti) 完好無損。因此,這些研究結果證明了可溶性微針具備合適的機械特性,表明它們(men) 有能力穿透角質層並向皮內(nei) 輸送物質。